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学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医学类 > 内容页

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流行性乙型脑炎

2020-11-30 12:22:24医学类访问手机版152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是国内行医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通过的考试。下面是免费学习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流行性乙型脑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B组中的一个型,病毒颗粒呈球形。

  乙脑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受感染的动物如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陷阱考点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4.发病季节 夏秋

  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夏秋季7、8、9三个月内。

  小结:基础部分重要考点

  1.主要传染源:猪

  2.病原:乙脑病毒

  3.传播途径:蚊叮咬

  4.发病季节:夏秋季

  以毒攻毒,蚊子咬猪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

  临床分期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四期,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初期:

  病程第1~3日。起病急,高热,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可出现精神倦怠或嗜睡,少数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及抽搐。

  高热头疼

  极期:三大严重症状

  病程第4~10日。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炎的症状,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体温

神智

抽搐

呼衰

轻型

38~39℃

神志清楚

无抽搐

无呼吸循环衰竭

中型

39~40℃

浅昏迷

偶有抽搐

无呼吸循环衰竭

重型

>40℃

中度昏迷

反复抽搐

无呼吸循环衰竭

极重

>40℃

深昏迷

持续抽搐

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改变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多在50~500×106/L,蛋白轻度增高,糖量及氯化物正常。

  对比: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查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病毒分离

  病程早期可从血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但阳性率极低。

   诊断及确诊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流行于夏秋季,7、8、9三个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多见于儿童。 夏秋季

  2.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体征。 脑炎

  3.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数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细胞数轻度增加,蛋白质稍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①隔离患者;

  ②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护理;

  ③营养与补液支持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患者的三大危重症状,亦是抢救治疗的三大关键问题。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体温控制在38℃左右为宜。

  2抽搐:

  脑水肿引起者应以脱水、给氧为主;

  高热所致应加强降温;

  呼吸道分泌物堵塞、通气不畅所致脑缺氧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则以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等药物镇静治疗,可配合亚冬眠及针灸。

  3呼吸衰竭:

  治疗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气体交换。可用中枢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人工呼吸器支持治疗。

  4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治疗:

  常用脱水剂为20%甘露醇,每次1~2g/kg静滴或推注20~30分钟内,每隔4~6小时1次,疗程2~4日。

  3.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恢复期患者应加强护理,加强营养。

  酌情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如针灸、按摩、推拿和功能锻炼等。

  预防 灭蚊与防蚊

  关键是抓好灭蚊、防蚊及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2.灭蚊与防蚊是切断本病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

  3.预防接种